本網訊(孫鈺芳)5月20日,“共和國印記——工業之光耀中華”主題活動中評選出的“共和國印記”見證物在中國(沈陽)工業博物館開啟成果展首展,三峽工程混凝土芯樣在展覽中亮相。
▲“共和國印記——工業之光耀中華”成果展 ?中國(沈陽)工業博物館供圖
混凝土芯樣是大壩澆筑完成后,從大壩中鉆取的圓柱形樣品,通過觀察芯樣,可了解壩體混凝土施工質量等情況。三峽工程混凝土芯樣不僅見證了三峽大壩的質量,也彰顯了中國水電建筑科技的卓越水平。
▲展品芯樣展臺?中國(沈陽)工業博物館供圖
三峽工程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之一,其主體建筑包括樞紐建筑物、電站廠房、通航建筑物,總壩長約2309米,工程總混凝土量高達2800多萬立方米,創下多項混凝土澆筑世界紀錄。
澆筑如此規模的大壩并非易事,三峽建設者精益求精、不斷創新,他們實施了“夏吃冰棒、冬穿棉襖”的獨特工藝,精準控制混凝土溫度,從而保證三峽大壩的澆筑質量。
三峽工程混凝土芯樣就像是一部記錄著工程歷史的“地質年輪書”。每一層混凝土,都如同書籍中的一頁,凝固著當時的施工環境、材料特性以及工藝水平。通過研究這些芯樣,工程師們能夠像考古學家解讀古老文獻一樣,精準剖析三峽工程這部“混凝土巨著”的內在質量與演變歷程,解碼出混凝土在復雜受力、惡劣環境等條件下的性能表現,為工程的長期安全運行提供堅實的科學依據。
2001至2002年,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三峽集團前身)對二期工程多個關鍵部位鉆取了終檢孔,回收混凝土芯樣總計6400余米,這些芯樣骨料分布均勻、膠結密實、表面光滑。每一根芯樣都有詳細身份信息,如:鉆芯部位、配合比、澆筑日期、高程等,堪稱三峽工程的“基因檔案”,它們是三峽工程高質量建設的最好見證。
目前,這批珍貴的混凝土芯樣被妥善保存于三峽集團所屬三峽發展公司工程檢測中心的芯樣庫內,它們不僅是科研人員深入研究工程質量的重要資料,也是三峽建設者精益求精的象征,具備很高的科研價值和文化價值。
隨著中國水電工程建設不斷發展,混凝土澆筑技術也有了極大的進步,從中熱水泥混凝土到低熱水泥混凝土,從三峽、向家壩,到溪洛渡、烏東德、白鶴灘,混凝土芯樣質量也越來越高。2023年,從白鶴灘大壩取出長36.74米、直徑245毫米的混凝土芯樣,其“內實外光”、骨料分布均勻,長度打破了世界紀錄。
2021年,這批三峽工程的混凝土芯樣入選由國務院國資委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推出的百集微紀錄片《信物百年》,作為大國工匠的縮影,向全社會講述了三峽工程建設者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動人故事。
混凝土芯樣不僅凝結著中國水電人的智慧和汗水,也是三峽精神的象征。此次三峽混凝土芯樣入選“共和國印記”見證物,是對三峽工程歷史成就的致敬,也是對科技創新和質量追求的肯定。這些芯樣不僅是三峽大壩建設歷程的實物見證,更是中國水電技術發展的縮影。
“共和國印記——工業之光耀中華”成果展首展將在6月20日結束。
編輯:高錦濤 楊思恒 盧西奧
發布日期:2025年0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