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呂暢)走進秘魯圣加旺Ⅲ水電站,“水電老將”朱紅兵正盯著2號機組監控屏上跳動的數據——72小時試運行成功的背后,藏著無數個不眠夜。
作為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專業的博士,朱紅兵曾參與建設隔河巖、水布埡等清江梯級電站以及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等超級工程。這次參與圣加旺水電站的建設,朱紅兵面臨了職業生涯中異常艱難的考驗。

▲秘魯圣加旺Ⅲ水電站地下廠房 攝影:邵晨曦
位于安第斯山脈東麓的圣加旺Ⅲ水電項目(以下簡稱“圣加旺項目”),是秘魯東南部圣加旺河干流四級開發方案中的最下游一級,由三峽集團所屬三峽國際、中交集團所屬中水電以及中拉產能合作基金共同投資建設。
作為中國企業在秘魯承建的首個水電站,圣加旺項目不僅面臨高海拔、地質條件復雜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的嚴格要求,還需要協調當地社區關系,滿足南美地區的建設標準和管理模式。

▲秘魯圣加旺Ⅲ水電站首部樞紐 攝影:邵晨曦

▲俯瞰秘魯圣加旺Ⅲ水電站調節庫 攝影:邵晨曦
作為三峽國際副總經理,朱紅兵在赴秘魯項目現場之前,就已為項目推進奔走協調。為確保項目進一步推進,他積極協調施工單位總部統籌調配優化資源,督促施工單位強化現場管理,為項目后續實施凝聚強大合力。

▲朱紅兵(右一)在圣加旺Ⅲ水電項目首部樞紐實地調研 攝影:張清波
他主導確定采用隧洞四類五類圍堰分級支護方案,提升施工安全性;突破性TBM洞段優化施工方案,將軌道保留在洞室內,減少重復施工環節;優化集石坑設計方案,提高施工效率;針對外送線路的特殊挑戰,通過協調國內定制的高海拔專用絕緣子,既滿足秘魯國家電網標準,又節省采購成本,朱紅兵有效解決了施工中的各項難題,保障了工程質量和進度。
同樣“沖鋒”在一線的,還有一位水電建設領域的資深專家、“三峽工程優秀建設者”獲得者——楊柏華,他曾參與三峽工程工程進度實施計劃編制,在三期工程建設期間擔任葛洲壩集團標段項目總監,也在馬來西亞沐若項目公司擔任副總經理兼工地總經理,同時他還作為三峽國際副總經理參與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建設,兼任卡洛特項目技術委員會負責人。

▲楊柏華(右一)在圣加旺Ⅲ水電項目引水隧洞調研 攝影:張清波
2024年2月底,當他抵達圣加旺項目現場時,建設形勢異常嚴峻——引水發電隧洞的混凝土尚未開始澆筑,工期壓力巨大。面對這一挑戰,他帶著派駐現場的三峽國際綠地開發中心副主任聶元龍和工程師張軍開始排現場施工計劃,經過數周奮戰,終于得出來一份工期計劃書。
“這不是‘拍腦袋’拍出來的。”楊柏華指著鋪滿桌面的圖紙解釋道,“我們系統梳理了所有施工環節,精確分析每個作業面的銜接關系——哪些工序可以平行推進,哪些環節需要優化調整,哪些節點必須重點把控。經過反復測算推演,最終才得出這個2025年4月30日的完工節點,每個日期背后都是嚴密的邏輯支撐。”
他開玩笑地將這份嚴絲合縫的工期計劃比作“走鋼絲”,因為幾乎沒有任何容錯空間,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精準到位。
在主體工程實施階段,他與項目相關設計單位多次溝通交流,高效優化設計,多方協調包括中水電在內的專家團,主導完成直線工程TBM隧洞襯砌優化工作,大幅提升施工效率。
然而,實際情況比預想的更加棘手——海拔4800米隨時變化的惡劣天氣、近乎垂直的懸崖峭壁、復雜多元的社區關系......每個因素都讓工程建設舉步維艱。
彼時,朱紅兵意識到,180公里的外送線路工程,才是實現投產發電目標的最大挑戰。
圣加旺項目輸電線路約80%工作面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約55%工作面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同時很多位于懸崖峭壁,最難的塔單程開車上去需3小時,路途艱險。還有一些塔只能靠步行爬山近2小時到達,云霧繚繞伴隨著雨雪交加,爬上去人經常呼吸困難。
在外送線路攻堅階段,朱紅兵始終堅持每周趕赴外送線路現場,緊盯關鍵線路的組塔、材料運輸和架線工作。

▲秘魯圣加旺Ⅲ水電項目外送線路工程 攝影:張向軍
面對直接管理的千余人施工團隊,施工隊的安全問題成了朱紅兵最大的“心病”:“作業環境越是艱苦,安全問題越是重若千鈞。”
正是這份對生命的敬畏與責任,化作了團隊攻堅克難的強大動力——每一個施工方案的反復推敲,每一處安全隱患的嚴格排查,每一次應急預案的演練,讓圣加旺項目團隊在極端環境中安全完成了任務。
在圣加旺項目建設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有三峽拉美公司總經理李楊。
自2023年3月常駐墨西哥以來,李楊統籌協調墨西哥、哥倫比亞、秘魯等多國清潔能源項目開發,對拉美市場有著獨到見解。目前,拉美團隊屬地化管理層占比已突破74%,中外團隊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共同促成戰略目標的落地。
面對外送線路艱難的施工條件,她一方面果斷從哥倫比亞團隊調遣經驗豐富的胡安·費利佩(Juan Felipe Ortiz Porras)負責外送線路后期建設,另一方面讓三峽拉美公司副總經理王波統籌外送工程建設。團隊匯聚了來自秘魯、中國、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玻利維亞和墨西哥的工程師,全方位保障送出工程的生產、安全、商務、法務、權證和資金等各個環節。

▲李楊(左三)帶隊拜會秘魯能礦部 三峽國際供圖
在海拔近五千米的外送線路建設現場,王波指揮施工生產的身影,已然與安第斯山脈的輪廓融為一體。這個全面負責外送線路建設的工程師,在高原強烈的紫外線和高強度工作下,又消瘦了許多,安全帽下的臉龐棱角更加分明。

▲秘魯海拔4800米圣加旺Ⅲ水電站外送線路工程鐵塔在云霧中 攝影:張向軍
為了實時掌握工程進展,王波說,每當完成關鍵工序,他們就在地圖上標記紅點。從三月中旬到四月上旬,他始終巡查輸電線路施工情況,及時解決現場問題。

▲王波在圣加旺Ⅲ水電站引水隧洞 攝影:張軍

▲聶元龍(右一)在主體工程項目現場 三峽國際供圖
在圣加旺項目機電安裝過程中,聶元龍與施工團隊一起對轉子圓度、同心度、垂直度等核心指標進行把控,將中國大水電的成熟經驗應用在圣加旺水電項目上。“‘三峽標準’為機組注入持久生命力,確保機組可以長期穩定運行。”聶元龍說。

▲秘魯圣加旺Ⅲ水電站1號機組轉輪?三峽國際供圖
作為100兆瓦級沖擊式水輪發電機組的“心臟”,圣加旺水電站安裝的大型沖擊式水輪機鍛焊結構轉輪首次實現全國產化,從水力設計、生產制造到安裝運行均具有完全知識產權,并成功入選國家能源局第四批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名單,大幅降低機電設備制造成本,為我國大容量沖擊式水輪機安全高效、長期穩定運行積累經驗。

▲電站使用的TBM為中國生產的首臺出口南美洲敞開式設備 三峽國際供圖
項目還創造了幾個行業“首次”,配備我國出口南美的首臺敞開式TBM(TBM是用于隧道全斷面掘進的重型機械裝備,被譽為“地下航空母艦”),創新應用南美首個氣墊式調壓室設計,使其在優化施工方案的同時,共減少施工通道修建10余公里,避免因施工砍伐森林超110公頃。

▲電站創造性采用氣墊式調壓室代替常規的調壓井?三峽國際供圖
引水隧洞堪稱主體工程的“硬骨頭”,地下水流豐富、施工環境異常艱苦。聶元龍記憶猶新:“朱紅兵和楊柏華兩位領導帶著我們像釘子一樣釘在現場。”從3月1日到3月15日,完成沖蓄水階段,從有水調試的爭分奪秒,到4月16日并網調試的“沖刺”——每個重要節點都浸透著所有建設者的汗水與智慧。

▲圣加旺Ⅲ水電站引水隧洞TBM洞段施工?三峽國際供圖
“在我看來,每個人都像被擰干的海綿,把最后一絲力氣都獻給了工程。”楊柏華望著已投產的機組感慨。這位水電專家即便因變異性哮喘發作被迫返回秘魯首都利馬治療,僅一周后就又帶著藥品重返項目營地。當他笑著說出“退休時畫個句號”時,是一代水電人最浪漫的告白。
如今,圣加旺Ⅲ水電站的機組正在安全穩定運行,那些挑燈夜戰在營地里反復修改的圖紙,那些在高原上與風雪搏斗的身影,那些被紫外線灼傷的面龐,都化作安第斯山脈最動人的印記。
編輯:高錦濤 盧西奧
發布日期:2025年05月18日